引用:
原帖由 yushuwang 于 2010-7-14 22:07 发表 
抗日贡献:苏美:GMD:GCHD=8:1.9:0.1,其中这0.1还是部分将领违背MZD的意愿做的。
说这话就该打你嘴,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应该左右开弓抽你1400个大嘴巴。没读过抗战历史就别在这说屁话。
1931到1937是被动抗战,由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这段时间只是部分有血性有骨气的国军将士自发抗日。比如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长城抗战。
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 1937到1945 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包括佟麟阁,蔡炳炎,郝梦龄,高志航,王铭章,张自忠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将领。我们不可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1937到1940这段时间,数百万国军将士浴血奋战,严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打的日军损兵折将,硬是用血肉之躯将抗战托入相持阶段。但是1940年以后,蒋介石看到抗战局面开始好转,又开始玩起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把戏,同时日军也开始重视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力量,将大批精锐部队分散开来配以伪军对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时候抗战的重点开始由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转变,共产党慢慢开始在抗日战场唱主角。由此可见,无论国军还是共军在抗战历史上的表现都是无可挑剔的,只是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所以分工各异,一个正面一个敌后,打的同样艰苦,同样执着,同样的可歌可泣!!!我们要正视历史,不能走极端。以前说国民党不抗日,现在为了帮国军平反又开始压制和贬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这样怎么能真正了解历史?
另外,发表点对冬季大反攻的意见。1939冬季反攻歼敌9万,自损7万的数字从何而来。在抗战中这种伤亡过万的战役,国军的死伤数字向来都是大大高于日军的,因为国军战术落后,训练落后,武器落后,缺少坦克和火炮,飞机奇缺,完全是靠着不屈的意志来和日军拼死作战的,所以伤亡奇高。
冬季大反攻的确起到了振奋人心以及少部分打乱日军作战企图的目的,但是就当时中国军队的整体情况来说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大反攻,虽然壮丽但却太不明智。历史上发生在一九三九冬的这次大反攻,动用了七十个精锐师劳师动众的打了三个月,却因为盲目乐观,各部队协调指挥不当(以昆仑关大捷为例:桂南会战中,国军用最精锐的机械化第5军攻打地形险要的昆仑关,国军的机械化优势完全丧失,把适用与平原作战的机械化部队当成山地部队来用,虽然打赢了,可结果可想而之,杜聿明将军的第5军也残废了),不仅没能收复国土,反而把中国军队在武汉战役伤亡惨重后,好不容易得以恢复的元气给打没了。受到此次反攻的影响,国军就再没对日军发起过大规模的反击作战,完全丧失在战略进攻上的信心。虽然歼敌过万,可从战略意图上来说确是得不偿失地败笔。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冬季大反攻的感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gino 于 2010-8-4 17:53 编辑 ]